《人生》讀后感通用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生》讀后感1
這本哲理性散文集,實質(zhì)上是對人性和生活的探討。關(guān)于人的“靈”與“肉", “命”以及靈肉的鍛煉,還真讓我有點小吃驚。開篇就有說道楊絳先生怕“鬼”,“鬼”其實就是人死后的靈魂。書中也確實記載了好幾個關(guān)于別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么“鬼打墻”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說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東西,但是你不能否認這些東西的存在。你還別說,我還真記得,在我們大學教室里,我們可愛的日語老師還真的跟我們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經(jīng)歷,以及后續(xù)詭異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我還記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學短信給她,說她給同學們留下了陰影,該老師還當縱在課堂上給我們道歉了。 所以,我也覺得,世界上某些東西我們雖然不相信,但是確實不能否認他們的存在。
還有所謂的“靈”與“肉”的斗爭和統(tǒng)一,當“靈”即理性一面占據(jù)上風,便是顯示了我們作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戰(zhàn)勝獸 性的時候,當“肉”即獸 欲占據(jù)上風之時,便是顯示我們也是動物中的一員的本性。當然,“靈”也是說,我們作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層次的一面,“肉”即使作為動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為一個人,我們也是時刻處在矛盾與斗爭之中的啊。這個時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獸 欲是人類不斷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根本源泉”。當然,這個有點跑題之說,不過,也是我突然聯(lián)想到到一個趣事。
文中還主要講述了為人一生的修養(yǎng)與鍛煉,即是“靈”的鍛煉,也是”肉“的鍛煉! 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yǎng)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比如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捌鋵崳簿褪俏覀兝献孀谝恢碧岢摹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后面,老先生還收錄了一些注釋。其實就是一些生活中發(fā)生的真人真事的記錄。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個在北京給夫人做幫傭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慘一生。經(jīng)歷饑荒,抗戰(zhàn),大革命,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小時候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長大后辛苦勞作,外出務(wù)工養(yǎng)家,結(jié)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無情被勾引,身體背叛,隨后默認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實,還一直堅持在外賺錢養(yǎng)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話:"一輩子只知道勞作,賺錢,存錢,省錢。年輕的時候為了賺25塊養(yǎng)家的錢,后來失去了家!迸税,這是為什么啊。不過,也有個體會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樣還是要在一起的,長期分離總會有問題,最終得不償失。當我說出這番感慨時,連在一邊玩網(wǎng)游的蔣公子都馬上附和道:“對,沒錯!!”
《人生》讀后感2
這個寒假,我又重新讀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并嘗試在微信群里跟伙伴們分享怦然心動的整理收納這個理念。
可以說讓我意識到讀書真的有用的,就是這本書,我們往往會聽到一些很感人的理念,可是做不到,不好去踐行,而這本書不只是介紹整理收納的理念,而且給了我們很好的行動方案。
這本書的作者近藤麻理惠,并不是一位專業(yè)的作家,她的職業(yè)是到客戶的家里去,指導他們整理自己的物品,她是一位整理收納咨詢師。她受到客戶的啟發(fā)把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寫成一本書,幫助更多的人。這本書就是《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是一一年在日本出版,一二年就有了中文的版本,這本書在美國上市之后,連續(xù)77周排行熱銷書的榜首,并因此在20xx年被美國的《時代周刊》雜志評選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那一年這個女孩才25歲。
書中的整體理念完全不同于,我們通常認為的常識性的一些認識。比如說,我們都認為整理這件事情就是會反彈!即使你費了再大的力氣完成了整理,沒有三兩天就又亂成一團。比如說,你認為整理這件事情就是要一個房間一個房間的輪流整理,一個柜子一個柜子,一個抽屜一個抽屜的輪流整理。其實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她的這本書被翻譯成42國的文字,影響了全球各個地方的人們的整理方法是什么呢?
是按照物品的類別去整理,比如說按照衣服、書籍、文件、小物品、紀念品這樣的順序去整理。比如說整理只有兩步:一、先完成丟掉這個動作。二、設(shè)定留下的每一個物品的固定位置。在這兩步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順序,徹底完成了第一步再開始第二步,不要在丟棄物品的過程中考慮收納的事情。而丟棄物品的原則是選擇讓自己心動的物品,其它的毫不猶豫統(tǒng)統(tǒng)丟棄!
在收納的時候,首先要劃分出每個人的收納空間,采取集中一點收納法,就是每個人的物品,集中收納在一處。每個人都絕對需要一個只屬于自己的領(lǐng)地,當一個人意識到這里完全屬于他自己的時候,就能夠擔負起整理養(yǎng)護和打掃的責任。在物品收納的時候,提倡直立擺放,就像是一本書,書籍朝上直立擺放在那里。不管是衣服還是小物品,像是尺子、裝訂書釘?shù)暮凶,橡皮,都可以直立擺放在小盒子里,甚至筆記本電腦也可以直立擺放在書籍的旁邊。
完成衣柜整理的伙伴反饋,就是知道了什么是足夠,我們需要的其實并不多。以前面對滿滿當當?shù)囊鹿,卻總覺得沒有可穿的衣服,在丟棄了大量的衣服之后,衣柜里只留下讓自己心動的衣服,衣柜變得輕松整齊了,打開衣柜覺得很心動,有一種富足感,覺得自己需要的都已經(jīng)擁有了。
在選擇物品和收納物品的時候都是只有一個標準,自己心動嗎?現(xiàn)在的你心動嗎?不執(zhí)著于過去也不恐懼未來,放下對物品的執(zhí)念,關(guān)注當下的自己。
《人生》讀后感3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之時的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于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此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對鬼與神、關(guān)于人、靈與肉等問題的思考與認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組成的。
對于這本書我所感受到的是對楊絳先生的敬意。作為一位96歲高齡老人,在躺在醫(yī)院病床上時還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與大部分中國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輝。
在中國,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將、嘮家常、東家長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務(wù)。好似他們的生活千篇一律,就這樣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一天又一天的過,然后等到生命的盡頭。如果真的就是這樣過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這樣。往往伴隨著的是,身體的疾病、奮不顧身的扎入后一輩的生活中,比如帶孫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覺得孩子不孝啊之類的。當我的身邊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老人時,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變老了,我會變成他們這樣嗎?若是這樣有何意義?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獻給了家庭,孩子。然后對孩子說我這么苦這么累都是因為你啊。弄得孩子又無奈又氣憤。
為什么喜歡楊絳先生?因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經(jīng)歷中讓我感受到活著可以這么好,這么有希望。如今楊絳先生一百多歲了,歲月的風塵難掩她的風華。我的手機中保留了她頭發(fā)花白卻任然埋頭書中認真寫作的照片。這一幕非常打動我。我希望能當我老去的時候,我可以像她一樣,充實淡然的朝天國進發(fā)。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多歲高齡時的著作。鬼神,靈魂與肉身這些在中國民間中議論千年不斷的東西出現(xiàn)在這本書中。楊絳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走到人生邊上》的前言中,楊絳先生這樣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楊絳先生的這本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人生的'價值,一個是靈魂的去向。
楊絳先生提出人生的價值在于靈魂對肉體的支配。這兩者在同一個個體中相互斗爭又相互統(tǒng)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懶,貪,色等七惡,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所以這兩者相遇時,人就會出現(xiàn)各種煩惱憂慮,若處理不當自會有一些心理的問題。而當人的肉體經(jīng)過千錘百煉擁有足夠的靈性良心時,人就會要求自己不斷的完善自身,驅(qū)動自己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難需要我們坦然面對,因為人肉體上的磨練會得到靈魂價值上的累加,靈魂的價值長久不滅。
《人生》讀后感4
書已讀完,但思緒還停留在那一幕幕情境中,心中不斷地叨念著:
“我錯了!”
“我很抱歉!”
“你可以做到!”
“我相信你!”
“我為你驕傲!”
“謝謝!”
“我需要你!”
“我信任你!”
“我尊敬你!”
“我愛你!”
生活中如果添了這樣一些語言,也就沒有了爭吵,沒有了責備,
有的是和諧,是寬容,是相互尊敬,是相互信任,是相互鼓勵,是相互欣賞,生活就像冬日的陽光一樣,溫馨的普照著大地,多么溫暖,多么令人向往!
《積極人生的十種力量》這本書的作者就是美國安利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理查迪維士,敬仰他不僅僅是因為他有著如此巨大的成就,而是因為他那偉大的人格魅力。71歲時,理查迪維士需要進行一次心臟移植手術(shù),否則就會危及生命,他咨詢了所有的心臟中心,但都因為他的年齡太大,沒有一家機構(gòu)愿意接納他,在他一味的堅持下,在醫(yī)生也確認他具備活下去的動力后,他終于得到了一顆新的心臟。71歲高齡的人進行心臟移植手術(shù)在美國是前所未有的,在英國也非常罕見,這需要的是巨大的動力源泉——對生活的熱忱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書中說:“決定我們生活狀態(tài)的不是我們?nèi)绾斡幽切┖萌兆,而是如何對待那些壞運氣!弊x到這句話時,我感受深刻,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溝溝坎坎,如何正確的面對這些挫折,是我們?nèi)松逕挼囊粋很重要的課題。人生中,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否則它只會帶來傲慢和沖突,承認錯誤是對自我和他人的釋放,是成熟的標志,如何對待生活,在人生的航行中,風可能來自不同的方向。成功與否取決于我們?nèi)绾螒?yīng)對不同風向的風。的'確如此,在我們的生活中,心態(tài)決定一切。
書中談到,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往井水里下毒的人”——他們總是批評,想讓人們崩潰而不是振作!靶藜舨萜憾嗳恕薄@些人能夠做好自己的工作,按時納稅,照顧自己的家庭,但是從來不超越自己的范圍去幫助別人!按龠M他人生活的人”——他們用自己友善的語言和行動來改善他人的生活,使自己生活的更加美好。想想自己現(xiàn)在是哪種人,我想應(yīng)該是介于第二和第三之間,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自己能夠做的也能幫助別人去做,但在改善他人的生活上還沒有做到,不管如何,我們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一個心態(tài)積極的人可以影響他人。在積極的人周圍大家都會積極起來。
迪維士把人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愿意嘗試的人,另一種是不愿意嘗試,寧愿坐在旁邊為自己生活中所失去的東西哭泣,并且批評別人的人,如果不嘗試,你就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走多遠。
通過閱讀此書,真是感慨頗多,記。骸笆澜缟献顝姶蟮牧α恐粊碓从谌藗兿嘈抛约骸⒏矣谂实、積極生活的精神!”
《人生》讀后感5
帶著滿滿期待的心情,我走進了《品經(jīng)典悟人生》這本給人觸動、給人感動、讓人明白生活的樂趣的書。他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不管遇到了什么樣的挫折、什么樣的困難,都要用最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
逃避,這個詞終究是什么意思,可能大多數(shù)人都不知道,可大多數(shù)人偏偏遇到困難、挫折往往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逃避。逃避,不一定躲得過,不如就用最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就算失敗了又何妨?生命選擇了你,那么剩下的就由你來完成。該哭就哭,該笑就笑,何不瀟瀟灑灑的活著?
在這本書中還有許多可以令我,還有我們許多人可以自我反省的文章,或許我們做的并不完美,但并沒什么——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務(wù)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篇古文寫的是做兄長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兄弟和睦,也是對父母的孝順,不愛財,就不會有怨恨;說話時要相互忍讓。隔閡、怨恨自然也就消失了。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小小的心事,因為并不是永遠都會生活在小時候,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因為我們在長大,即將長成一個青年。所以或許是學習上的,又或許是生活中的,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態(tài)度去面對,就沒有什么坎兒是過不了的。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是一篇詩,年輕力壯的時期一當過去就不在擁有,就好像一天只有一個早晨一樣,人一定要趕在年輕時勤奮努力的做事,因為歲月無情匆匆而過,不會等我們。
這使我想起了“努力”二字,也只想說“努力”二字。也許有人會不屑的說:“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了,沒必要為了什么去做大的貢獻而整日的去努力,那樣會活的很累的!币苍S還會有人哀怨的說:“人生苦短,一生能有幾個青春,何必要不按時自己的`大好青春年華而變得那么單調(diào)呢?”是啊,何必要不按時自己的大好青春年華而變得那么單調(diào)呢?但是!有誰希望自己老時,翻憶起年輕時的影集只能看到那么單調(diào),苦澀而毫無意義的青春呢?
周彥君的文章——《是她為我關(guān)了窗》看后使我很感動,那些弱小的人會有一顆更謙卑、更溫和的心,那些弱小的人,會更關(guān)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更迅捷的捕捉到他人的需要。雖然他們總是被遺忘在某個角落,但他們那充滿感情的雙眼卻始終注視著世事。他們也許一直在等待,等待你的一句輕聲的問候,或者一個鼓勵的擁抱,甚至僅僅是你的一個微笑。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裕高貴不能迷惑心靈,貧窮卑賤不能改變信念,權(quán)勢武力不能使意志屈服。這樣的人才稱的上大丈夫。做一個大丈夫,要嚴格要求自己,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大多數(shù)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卻罕有人想要改變自己。有志者,事竟成!
只有流過血的雙手,才能彈奏出人間的絕唱,只有經(jīng)歷地獄的磨練,才能擁有天堂的力量。
所以,朋友們,努力吧!趁我們還年輕。
《人生》讀后感6
我喜歡讀書。
讀書于我有時是三日不離手,亦或是十日不翻書,所以只能說是“喜歡”,不敢說“志趣”。自識文化積淀不深,十幾年來常不知讀些什么書好,索性從名著和獲獎作品讀起。近日得好友推薦,讀了《于丹趣品人生》一書,書中美文美圖帶我縱情山水、靜品清茗、歡飲美酒、聆聽琴音。讓我走進中國人傳統(tǒng)生活方式和閑情雅致的同時感悟了生活的藝術(shù)。一點意趣、一點閑情把人們從紛繁世事中引領(lǐng)出來,“且停亭中且停停”,頤養(yǎng)胸襟和心性,趣品人生。
整本書讀畢合實,仿佛是欣賞了一首“名詩名句”的串燒,有如一餐由詩、詞、歌、賦、寓匯聚而成的經(jīng)典古文饕餮盛宴。閱讀中,我屢屢心生羨慕,于丹如此的美文滿腹,信手拈來,深諳古人智慧與情趣,她該是享盡了怎樣的快意人生?之后的“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給了我答案!吧钍切枰稽c悠閑的情趣來調(diào)節(jié)緊張的律動,但情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生命中涵養(yǎng)而出;情趣也不是在斗室里醞釀出來的,而是在天地間自然滋養(yǎng)而成。情趣的養(yǎng)成,是對生命的喚醒,繼而提升個人與宇宙間的.通靈與感悟!
在書中開篇的“推薦序”中,白巖松把“我們,怎么啦?”的問題拋給了每一位讀者!捌届o,正前所未有地成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們又似乎什么都有!边@里奢侈的“平靜”不是說多維世界,而是直指你我的內(nèi)心。在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焦慮與壓力與日俱增的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你我個人如同微塵,似乎無法逃離以上的困惑。然而智慧的古人卻告訴我們:有自己的心靈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變物境。人生長路漫漫,悠閑是一種生活姿態(tài),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悠閑是一種趣味,是一種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爛漫之心,保持著赤子般的天真,保持著孩子般的好奇,瑣細的日子就會熠熠生輝。
感慨于書中的一個比喻:“生活就像一鍋滾開的沸水,不會因為垂青哪個人,就變成溫泉。你進入社會,都會受這一百攝氏度的煎熬。雖然人不能選擇水溫,但能夠選擇自己的生命質(zhì)地,能夠選擇與水相遇的方式。”“人生如茶,富于建設(shè)性的生命,即使跟殘酷的世界相遇,煎熬本身也可以變?yōu)槌扇。?/p>
我喜歡讀書,而且必定要讀印刷出來的紙墨,因為這樣的讀書,才能一邊嗅著墨香,一邊在“唰啦”的紙上翻飛中細品其中深奧,這絕非電子讀物可比。我也欣欣然想去品品茶,就從低門檻的飄逸杯、電水壺燒開的自來水開始,淺賞綠茶,粗品烏龍,當然這也終不能品至“茶禪一味”的境界。我只是想讓自己用小趣的閑適與這個世界相遇,達觀樂天,讓心靈“走出去為了尋覓,歸來時必定帶著妙悟”吧。
《人生》讀后感7
年前大掃除時,看到滿屋的東西,心里不由得有些焦慮,瞧,面積不大的書桌,有堆積如山的書本、備忘錄以及小擺設(shè);矮小的梳妝臺,填滿了橫七豎八的護膚品,就是衣柜里掛滿的服飾也不乏一副“盛況空前”的凌亂局面。整理成了一件頭疼大事。
讀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化解了我在整理過程中滋生的繁瑣和厭惡心理。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是由日本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撰寫的,20xx年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標題就像一個閃閃發(fā)光的魔法,讓讀者耳目一新:它既是一部整理書,同時也是一本心靈療愈書。作者從縱向橫,貫穿始終,從精神層面到整理方法用親切而幽默的語言傳授“整理并不困難的理念”。書中介紹“一旦整理,就不會變亂”的方法,引導讀者按心動的標準去選擇物品,遵循先扔后收的步驟,根據(jù)物品類別,進行一次性或短期性的整理,指導讀者通過整理從中找回人生決斷力,享受怦然心動的幸福。
確實,生活需要整理的地方無處不在,哪怕是觸眼可見的物品,抑或觸摸不了的`心靈都需要一套整理程序。整理看似輕而易舉,而實際操作起來卻并不簡單。譬如書架里的書,每本都有其存在的意義,都很喜歡,都難以取舍?墒怯邢薜目臻g,讓很多新書找不到“立錐之地”。譬如衣柜里的衣服,很多擱置一旁已多時,早消失了當年購買時悸動的心,總會想以后可能某一個地方或某個場合能派上用場;譬如廚房里的調(diào)味品,老想放著不礙事,方便食用,久而久之卻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甚至有些超過保質(zhì)保鮮期,成了有害人體健康的食品……近藤麻理惠鄭重指出:如果老是抱著這種糾纏不清的想法,整理永遠不會成功。必須強迫自己樹立“如果現(xiàn)在用不著,將來永遠也不會需要的理念”。
細想也是,年輕時曾經(jīng)買了不少青春書籍,書香墨香的確伴我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可如今又還能有多少翻閱的激情?讀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突然才明白:以前收拾整理沒有達到效果,甚至是失敗告終,那是因為還不懂得整理,不舍得放棄,以一種含糊不清的態(tài)度堆積生活的累贅。采納書中的建議,決定不再以“懷念”的名義讓它們蒙上越來越厚的塵埃。在感謝它們曾經(jīng)陪伴我度過如歌歲月的同時,最后帶著感恩的心情把它們從書架上移除出去。當然,并沒有把它們變成廢品,而是將它贈給需要的人群,讓書的價值繼續(xù)擴展延伸,實現(xiàn)物盡其用。通過這種“先破后立”的方法的確能夠快速整理收拾,將空間徹底瘦身,享受整潔舒適,寬敞明亮、井然有序的全新體驗。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人的內(nèi)心也好似一座大房子,四面八方飛來的“種子”在心窩生根發(fā)芽。也許是“花團錦簇”,也許是“雜草叢生”,都需要不定時地進行除雜、梳理。要清晰地認識到生活不斷衍生五味雜陳的故事,如果一味追求完美,盲目追求面面俱到,那也許會將生活推向一個極端。靜心細想哪些是自己應(yīng)做的事,明確什么是心動的、喜歡的、需要收藏的,什么是自己不需要的、該摒棄的,以輕松的心態(tài)昂首前行,喜迎生活。
《人生》讀后感8
對幸福觀的討論是永無止境的,因為這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它對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態(tài)都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叔本華認為幸福只能尋求于自身,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上,難以填平的欲望之壑會阻礙人感受幸福。對財產(chǎn)和榮譽之類的需要是沒有止境的,要滿足也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有許多人即使知道這一點,依然不能夠擺脫對這些外物的追逐。受困于此真是個悲劇,可真正付諸行動卻需要巨大的勇氣,畢竟外界的壓力是十分強大的,有很多痛苦不得不面對。
叔本華說:“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zhì)卻是肯定的。因此,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最好運數(shù)就是生活了一輩子但又沒有承受過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經(jīng)享受過強烈無比的歡娛!蔽也恢劳纯嗟谋举|(zhì)是不是肯定的,但至少幸?鞓返厣畹拇_不容易。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生存的壓力已經(jīng)讓人痛苦不堪,減少痛苦已是奢望,還奢求什么幸?鞓贰5矣X得生活的痛苦是應(yīng)付不完的,人總該趁著還有享受能力的時候抽點時間體驗一下生活的.樂趣。叔本華也認為受困于痛苦甚至為此去做未雨綢繆的努力是愚蠢的。他引用了賀拉斯的話:“為何耗損你的靈魂!它遠遠應(yīng)付不了你定下的永恒的計劃!奔词故悄切案欢,他們也一定有自己的痛苦。生活在幾乎什么都不缺的環(huán)境里,空虛和無聊想必會找上門來吧。
我想,對任何人來說,只有關(guān)注起自己靈魂的需要,幸福才會蒞臨。叔本華說:“人的精神思想財富越優(yōu)越和顯著,那么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閑暇獨處的時候是最能體現(xiàn)人的靈魂豐富程度的!耙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的時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樂;但對于一個冥頑不靈的人,接連不斷的聚會、看戲、出游消遣都無法驅(qū)走那折磨人的無聊。”對于靈魂豐富的人,閑暇是人生的精華!爸挥虚e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備某些價值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幸福的。但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閑暇只會造就一個無用的家伙,無所事事,無聊煩悶,他的自身變成了他的包袱!
所以,經(jīng)常充實自己的靈魂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如果喜歡看書就多去圖書館,如果喜歡旅游就多出去走走看看,有空能做自己的喜歡做的事就好好享受,趁著還有能力享受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后悔。最重要的是多思考,因為讀書學習都只是在灌輸,只有經(jīng)過自己思考的東西才能化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主觀感受!罢l經(jīng)常笑,誰就是幸福的;誰經(jīng)常哭,誰就是痛苦不幸的。”也許生活是很痛苦,但絕不能讓這妨礙我們經(jīng)常關(guān)注與凈化自己的靈魂,否則幸福就是遙不可及的。
《人生》讀后感9
薇婭,一個在直播間賣單價4500萬的火箭的女人。
她從普通的服裝店銷售,到歌手,再到淘寶超人氣主播、全國親聯(lián)委員、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獲得者,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為了一探究竟,我買了她自己寫的書《人生是用來改變的》。
很驚訝,她的序,沒有請名人大咖來寫,而是她的老公親自寫的。以她現(xiàn)在的身份,找一個名人明星寫個序,是很簡單的事。為什么只讓她的的老公寫呢,有且僅有一篇序呢?想來,應(yīng)該是她的老公,是她最最最重要的人,不僅僅是老公的身份而已。
外婆從小告訴她,女孩子要有志氣,長大做個有用的人。在外婆的教養(yǎng)下,薇婭從小就明確要做個有用的人,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遇事不怕事,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不給人生設(shè)限。所以,外婆真的是薇婭事業(yè)的啟蒙老師。
可是外婆去世之后,薇婭對老家安徽不再有念想。沒有了外婆,似乎就沒有了退路。她一個人去了北京。從打工小妹開始學習,如何當一個金牌銷售。沒有捷徑,只有笨辦法:模仿金牌銷售,自己思考更好的'方案,不斷夯實服裝業(yè)的基本功。雖然很累,但她甘之如飴。因為「人不怕累,只怕沒有機會」。
在北京打拼的時候,遇到了摯愛老公,這是薇婭事業(yè)的核心推動力。因為這個老公,特別懂的如何“富養(yǎng)”她。跟普通人一樣,給心愛的女人最好的東西,寧愿自己穿的差一點、吃的差一點也沒關(guān)系。但跟普通人不一樣的是——他特別支持薇婭的事業(yè),幾乎是無條件支持薇婭的任何夢想。無論是開服裝店,還是當歌手,還是開淘寶店,甚至賣房子,他都義無反顧的給出最大的支持和建議。薇婭說,成事的關(guān)鍵是「行動力」。我說,薇婭成事的關(guān)鍵是有一個明智的好老公,做她的后盾,做她的智囊團。
盡管如此,薇婭也不是一帆風順。創(chuàng)業(yè)轉(zhuǎn)型成為歌手,沒有迎來曙光,而是無休止的等待。歌手的這段時光,讓她明白『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回報』。沒有方向的努力,很被動,找不到突破口。優(yōu)秀如薇婭,也會陷入迷茫。但好在,薇婭還是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接下來要做什么、現(xiàn)在要做什么。放棄明星身份,其實是放棄自己的虛榮心。從云端到地面,腳踏實地的感覺也很不錯。
人,最難的就是想明白自己要什么。以終為始,分析接下來要做什么,當前、此時此刻要做什么。然后,主動改變。
溫水煮青蛙的日子并不好過,如果下不了決心,不如試試不給自己留后路,讓自己往前沖。但經(jīng)驗告訴我們,沒有方向的努力就是白費力氣。順應(yīng)趨勢,才能將危機變機遇。同時,不要害怕失敗。要給自己試錯的機會,挫折只是包裝不完美的禮物。面對隨時都會到來的危機和變化,最聰明的辦法就是“擁抱變化”,堅信“我可以”。
更重要的一點是,永遠站在用戶的角度,跟用戶成為朋友,才是最棒的。而這個,需要你付出120分的真心。你能幫助多少人,決定了你能走多遠,站多高。
找到熱愛,不容易,但是可以。而做回自己,就是找到熱愛最快的方式。全力以赴自己熱愛的事業(yè),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
《人生》讀后感10
“請把握好這如錦年華,星火人生,因為,你一松手,它變成了灰燼,消失得無影無蹤。”
——題記
月如鉤,慢慢長空。星星投下一層淡淡的銀輝,演繹著這悲喜的人生故事,如影如幻,拉開序幕。
那是個健壯的小伙子,滿身書卷氣,帶著濃濃的清高與瀟灑。他的父親——一個清苦的農(nóng)民,給他取了個好名字:高加林。他有著對未來無限的憧憬,他想象著自己未來的人生藍圖。他為自己的職業(yè)而驕傲——一位多才多藝的民辦教師。他正想著要過幾年轉(zhuǎn)為正式教師,卻被這殘酷的現(xiàn)實打破了———他當不成教師了!這意味著,他得重新回到土地去,操起鋤頭當一個滿身泥土氣兒的農(nóng)民。
他曾經(jīng)不振,曾經(jīng)煩惱,卻不得不接受這現(xiàn)實。當他提著籃子去叫賣白饃時,他意識到自己與這世界,與曾經(jīng)的自己有多少格格不入!就在他如此不幸的時候,那個臉龐生動的姑娘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的姑娘——巧珍出現(xiàn)了,她渴望知識,所以也就愛上了滿腹經(jīng)綸的高加林。她是多么地傾慕著他啊!這個傻女子!后來,她確實美夢成真了!在她和高加林擁抱在一起的時候,巧珍感到幸福,是的,幸福!
命運終究是有轉(zhuǎn)折的,在與巧珍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后,高加林離開了這大馬河畔,靠著關(guān)系來到城市當了記者,成了風云人物,他看到了對未來的.一絲希望,是呀,美好的明天就要到來了。
然而,高加林卻為了自己,沒錯,自私地拋下了巧珍,準備與高中同學亞萍結(jié)合。我唾棄高加林,這個無恥的、忘恩的、自私的人!我為巧珍感到悲哀,這個美麗的女子,再也不能撲進自己所愛的人的懷抱里,甜蜜的笑了!命運啊,命運!
紙終究包不住火,高加林走后門的事被人揭發(fā),他終于回來了——那個家鄉(xiāng),那個大馬河畔!當他知道巧珍已經(jīng)結(jié)婚后,他后悔了,自責了,可這又有什么用呢?
人生啊人生!人生不就是如此嗎?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站起。它給你,也會讓你失去。人生不像坦途那樣匍匐在人們足下,人生終是有坎坷,有路障。要體驗人生,就要把握現(xiàn)實。人生是你自己的,成功與否在于你。它就像是你驕傲了,它會毫不留情地給你一個巴掌;你灰心了,它會歡呼著鼓勵著你前進。人只有勤勤懇懇才會有有光明,擁有未來,擁有人生。
其實人生沒有絕對的公平,人生是否美好只在于你如何看待。如果沒有挫折,就沒有成功,如果沒有挫折,那就體會不了生活的美好。挫折使人生更精彩,使我們更強大!總之,在自己的人生中我們要懂得把握好自己的錦繡年華,品味人生。即使失敗,也不遺憾!路遙先生寫下了《人生》,現(xiàn)在,我也要書寫自己的人生,讓它更精彩,更燦爛!
“我要努力,我要前進,我要奮斗,以自己的力量去編寫燦爛的人生!請記住,對自己說:“因為努力,過所以不后悔!這人生,燦若星火......"
——后記
《人生》讀后感11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樣呢?她認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這樣一本書。于丹說:“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剛剛沏好茶,只是有的人會把這茶品出是極品的鐵觀音,有的人則會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幸福在今天似乎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費盡心機擁有了財富、名譽、權(quán)勢,卻驀然發(fā)現(xiàn)自己恰恰丟掉了幸福。缺少意趣與閑情的生活方式,往往會讓我們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靈。我們今天究竟應(yīng)該以什么樣的方式生活呢?
書中有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兵押送一個重犯,犯人是個和尚,一直小心翼翼,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他要做三件事,一是檢查包裹在不在,前路很遙遠,要是沒有了包裹里的`銀子,可能,他會和這個犯人一起曝尸荒野;二是檢查自己好不好,有沒有受傷,有沒有哪里不舒服,如果自己的身體有異樣,一定要看大夫,不然,不但無法完成任務(wù),可能還要把自己的命搭上;三是檢查和尚在不在,有沒有逃跑,很簡單,要是和尚跑了,他還是得死,因為辦事不力!在長長地路途中,他與這個和尚,每天暢談,每天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而和尚也講他自己的過往,就這樣,日復一日,兩個人成了好朋友一樣的。漸漸地,他對和尚的防備之心也不那么的強了!一天,恰值中秋,和尚說,你把我解開,我去買點酒,咱兩喝點,畢竟是團圓節(jié)嘛!他,就解開了!不一會,和尚帶著好酒好菜回來了,兩個人喝得大罪,只是,一個人是真的醉了,一個人是假的醉了,當然,真的醉的是那個兵,假的是和尚。這是他處心積慮很久的逃跑計劃!他把兵的頭發(fā)剃了,剃成了和尚的樣子,然后,把自己的袈裟給兵換上,自己跑了……第二天,兵醒了,發(fā)現(xiàn)和尚不見了,就開始找和尚,找了許久,也沒有找見,然后,一摸自己的頭發(fā),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和尚,一看自己的衣服,他說:“原來,和尚在,那么我也在”,隨手抓起包裹,包裹也在。只是,為什么覺得缺了點什么?他想著,出了門上了路,一路上,他都在想,為什么三樣東西都在,卻還覺得缺了點什么?
他不知道,自己沒有看清的是自己,他只記住了和尚、包裹,卻忘記了自己。此時他不是原以為的自己,而是和尚,這樣的人是否可笑?可是,這樣可笑的人在我們的生活里是不是有很多,甚至我們都是那樣的人,沒有看清自己,只記住了自己被別人冠以的稱謂,同樣也只記住了別人的稱謂,或者有大多數(shù)的人只記得住對自己有幫助的人的名號。太多的唯利是圖,太多的利欲熏心,讓我們丟失了原本應(yīng)當悠然自得的生活態(tài)度。
悠閑的情趣與生活方式并非要讓我們閑置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閑讓自己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后帶著一個從容的自己,從容而快樂地享受并經(jīng)歷人生。
《人生》讀后感12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彌漫著鄉(xiāng)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寫他故鄉(xiāng)。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魚的”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wǎng),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這應(yīng)該是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么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xiāng)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起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校葦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魚?吹贸鰜恚麄儜(yīng)該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寫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tài):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應(yīng)該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不過來氣,想必,他們應(yīng)該剛開始是很傷心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面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子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起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寫。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符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凄涼。她按著梯形竹架,一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后一段,更是顯得凄涼。那一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jīng)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應(yīng)該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起上學玩耍的時候,明明這么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于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希望能養(yǎng)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于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農(nóng)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起的。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希望。我想作者在后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希望和善良的人民。
《人生》讀后感13
讀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此書特引人入勝。以往讀哲學書籍,往往讓人生厭,讀了一點,常棄之不讀了。而此書如一個巨大磁場,把我吸引了過去,愛不釋手。我想應(yīng)該是書的獨特之處吧。它把傳授哲學原則、哲學知識放在了一個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標是點燃讀者對智慧的愛,引導讀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問題。他精道的論述,平易的語言,仿佛讓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個證人,證明哲學其實不是一個枯燥的東西,而是處處閃爍著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讀了此書,我感覺人生離不開哲學。人類天性都渴望心靈的自由,能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和壓力,越來越感受到做一個人的喜悅。愛智慧,愛哲學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盞明燈,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里來,該往哪里走。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說過一句名言:“沒有經(jīng)過反思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痹诂F(xiàn)代社會中,隨著競爭的加劇,社會的浮躁,人們已經(jīng)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了。蕓蕓眾生在滾滾紅塵中追名逐利,熙來攘往,就是沒有時間停下來反思:“我這樣忙忙碌碌到底是為了什么?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反思過,那么,你這一生根本上講是毫無意義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高官顯貴,統(tǒng)統(tǒng)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學讓我們?nèi)ニ伎歼@些人生問題,并不是真正能尋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其意義促使我們?nèi)シ此、去認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隱隨即和了一首,其最后兩句是這樣的:“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都是為他人做嫁妝!
說的是我們這些蕓蕓眾生生在滾滾紅塵,也就是“他鄉(xiāng)”中,“亂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錢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因此,到頭來,也只能是“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紅塵是“他鄉(xiāng)”,那我們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呢?也就是我們到底是從哪里來到這個紅塵的呢?“故鄉(xiāng)”顯然在紅塵以外。我們從“故鄉(xiāng)”來,借助于父母的結(jié)合,給我們?nèi)怏w凡胎。我們就用這肉體凡胎,到世間來走一遭,來體驗人生、體驗愛情,也體驗痛苦。體驗完后,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的“故鄉(xiāng)”。
但有很多人在紅塵的花花世界中經(jīng)受不住種種誘惑和考驗,他們沉迷于各種各樣的“名利場”、“官場”、“情場”或“賭場”,最后出賣了靈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鄉(xiāng)”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們的靈魂也就是隨著他們?nèi)怏w客死在紅塵這個“他鄉(xiāng)”。
讀此書,讓我突然明白:學習哲學,學會哲學的思考人生,可以讓我們找到人生的“回鄉(xiāng)“路。人生不正如求學,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脫。讓我們擺脫身體的惰性和軟弱,得到心靈的自由。
《人生》讀后感14
最近我無意之間注意到了書架上的一本書,任何書都無法引起我的關(guān)注,唯獨這本《人生的境界》深深的把我的心給死死的勾住了。
這本書的封面極其簡樸,而我就喜歡這種簡單、樸素、有特點的書。
翻開第一頁季老的簡介出現(xiàn)在我眼前,其實我對任何作者的簡介都不太愛仔細讀,但是季老是我最尊重的大作家之一,不看豈不是不想了解我最尊重的大作家基礎(chǔ)資料嗎?我連基礎(chǔ)資料都不看的話,那季老的文章我再怎么深入進去呢?季老是山東聊城臨清人,他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家、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著名代表作品有《牛棚雜憶》、《天竺心影》、《中印文化關(guān)系史論集》等。
翻開第二頁,也就是季老的文章,第一輯是《人生隨想》。而第一篇則是《人生》,我的親戚、同學,都說我才五年級就看這么深奧的書,我并不那么覺得,我覺得雖然我有些地方不懂,內(nèi)容不太適合我,但這是我愛看的書、愿意去思考內(nèi)容意思的書。第一篇《人生》中,季老說:“我勸人們不妨在吃飽了燕窩魚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爾夫之后,問一問自己:你為什么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饑受寒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后,會使你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涂。謂予不信,請嘗試之!蔽颐刻於荚谠,效果的確如季老所言:會使你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涂。
第二篇《再談人生》我看完后囫圇吞棗,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第三篇《三論人生》季老批評了曹操那樣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人,并且季老還言道: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說這話,有點泄氣。無奈這是事實我有什么辦法?季老又說:“古往今來的許多仁人志士,他們?yōu)槭裁茨転閲柢|?為什么能為了救別人而犧牲自己的`性命?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梁,就是這樣的人能有!蔽业膫人觀點是: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也是只這樣的人能有。
后面的41篇,季老更是費勁心思寫了出來,加上這幾篇,季老寫了44篇,分為3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人生隨想》共十七篇。第二個部分:《九十述懷》共十五篇。第三個部分:《死的浮想》共十七篇。不要嫌多,你一點點的細細鉆研,會給你人生的道路上再添上一盞指明燈。
這本書的最后,季老說道:“人世多悲歡,珍重生命的人,會尋求一種較合理的人生態(tài)度,我所欣賞的人生態(tài)度,是道家的一種境界。正如陶淵明詩中所云: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縱然身處大風大浪中,也不歡喜也不傷悲,凡是盡力而為,無需多過糾結(jié)思慮。
《人生》讀后感15
《人生設(shè)計在童年》一書是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研究儀器專家高燕定的大作,堪稱“精英培養(yǎng)之道“。高燕定先生以獨特的視角潛心探究美國教育文化,融合中西方教育思維之優(yōu)勢,形成自己對精英人才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的獨到見解。高先生的女兒在父親的引導下,從小樹立人生理想和職業(yè)目標,在預期的人生軌跡上奮力追夢, 一步步達到理想目標。
書中詳細描述了一個普通女孩兒時生動的心理活動和生活細節(jié),疲于奔命的高中時代和充滿智慧的社會活動,以及自我奮斗、追逐夢想、演繹人生的自我表白的故事。作者通過豐富的、有說服力的案例,向讀者傳遞一個理念:人生是可以設(shè)計的,而且應(yīng)該從童年開始。
蒙臺梭利指出:“兒童并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說,童年構(gòu)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边@與高燕定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高先生認為:在孩子的童年階段,引導孩子設(shè)立一個或幾個人生目標是很重要的。雖然許多人在他們自己的成長旅程中,可能會因為種種因素而改變軌道,但是,在人生的最初十幾年里,有一個目標比沒有任何目標要好得多。從小就有一個粗略的人生規(guī)劃,比迷迷茫茫地混到高中畢業(yè),甚至更晚時,才開始認真地考慮自己的.人生,倉促地培養(yǎng)自己的就業(yè)技能要有利得多。
目前許多家長很重視孩子的“素質(zhì)教育”,但卻摸不清到底什么是綜合素質(zhì),家長們拖著孩子到處學琴、學書法、學武術(shù),參加各種名目的比賽,就是沒有認識到,對孩子職業(yè)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長大了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許多家長和孩子并沒有認真思考。沒有理想,人生迷茫,使許多孩子從小沒有奮斗的目標,長大成人后,才開始考慮人生,倉促培養(yǎng)就業(yè)技能,為時已晚。其實,對孩子進行職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教育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素質(zhì)教育”,甚至可以說,正確的、科學的職業(yè)發(fā)展指導不僅涵蓋了素質(zhì)教育的所有內(nèi)容,而且還大大超出了大家的理解。如果孩子的父母、師長和專家們從小就和孩子們一起,根據(jù)各人的特點,根據(jù)現(xiàn)代化的信息,探尋科學的職業(yè)發(fā)展路線,合理地規(guī)劃未來、設(shè)計人生,并為孩子提供全面的、廣闊的基礎(chǔ)知識教育,為他們的一生作準備,讓孩子們?nèi)プ分饓粝耄堇[人生,讓他們愉快地沿著精心設(shè)計的人生道路去奮斗,就能使他們在日新月異的世界里,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所以,讓孩子從早期就開始進行人生設(shè)計、職業(yè)規(guī)劃,是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使孩子成為能夠主動認識自我,了解世界,不斷努力,走向完美的人。只要自己足夠優(yōu)秀,就一定會獲得認同和接納。家長、孩子、學校和社會都應(yīng)該重視并且一起參與這一個共同的課題。
給孩子一個夢,在孩子心中點燃一把火,讓它燃燒,成為他們自己努力、奮斗的內(nèi)動力——這是人生設(shè)計最重要的第一步。
【《人生》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人生讀后感02-04
《人生》讀后感02-01
路遙人生讀后感02-24
路遙的《人生》讀后感02-25
人生智慧讀后感02-14
《人生海!纷x后感02-03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02-04
《人生》優(yōu)秀讀后感06-09
路遙《人生》讀后感06-04
人生不設(shè)限讀后感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