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1
我要走在清明的荒原里,日光扎在貧瘠的土地,生出兩行經(jīng)文。我要懷圣心聽盡三千大道,且看時間多紅塵叨擾,我自一步一叩首,做個靈性的和尚。
人生是一本大書,生老病死誰也逃不過。我正活在一個青春浪漫,又放蕩不羈的年齡,一旦清閑下來,平日小退下的光怪陸離的思緒又潮水般淹沒我滾燙的胸膛,其中想得最多的就是肉體與靈魂何異。小時候一直對人的生死迷惑不解,想探究人生的方向和努力奮斗的目的。然未有結(jié)果,又無良師,有惑不得解,悲哉。巧合拜讀了楊絳先生的《走在人生邊上》,恍然頓悟,然后是失落落的遺憾,這天下的命里生死哪能參透,大時代下不過都是小人物,如楊絳先生這般坦誠剖析自己的人大概少有。
我堅信人是有靈魂的,后天成型,依附肉體。盡管它看不見,摸不著,死后不知歸向何方。若有一天,當我也站在人生的邊上,向后看,一片空蕩蕩,向前看,沒有路,只有靈魂讓我真切地覺得自己曾在一世紅塵中見過善惡。楊絳先生提到文人都說死,無需畏懼,這恰恰說明死是可怕的。書中對此筆墨不多,卻是我思考最深刻的一句話。海德格爾言“我死我生”,死讓生成為一種可能。以出生為起點,每一天我們都在向終結(jié)靠近,每一天我們都處于死亡的狀態(tài),憂慮,恐懼,不安,互相交織,大多不明緣由?释吹玫降模沒看星星被退潮的水放出,還沒看云朵被漲潮的水淹沒。害怕失去金錢,權力,尤其是事業(yè)正蒸蒸日上的父母那輩,更加畏懼死亡。
俗話說蓋棺定論,實際上死后種種與你都沒有關系。那么人一世是為了什么?楊絳先生有一段回答:“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相信靈魂不滅才有信仰,有信仰才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爭名奪利一輩子不一定就比吃茶的老僧看得更遠,關門敲木魚念經(jīng),出門托缽募化些米面,這就是修身。我佛無嗔無相,念四大皆空,獨對信心十分肯定,散人功德就是助人得福!爸寥藷o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若只因沒有名氣就否定一個人的價值,實在荒謬。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zhì)不同而且和原先品質(zhì)也不相同的靈魂”。人性本善,嬰兒哪知佛前投鼠忌器,人間燒殺搶掠,他們只管看山水煙霞,仰著臉和世界撒嬌!懊商於ā,靈魂將被歲月雕刻成何般模樣,誰也不知道,但不是說人不能做主,選擇權始終在自己手上。
做個凡人,磨煉靈魂,感謝生活給予我很厚的情意,但要時常告誡自己現(xiàn)在吃學習上的苦,是為了以后少吃生活中的苦。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雖然每天忙于學習,不知天明,但總要有個信仰提點我,當走到人生的邊緣時,向后看能看到些“成績”,也算是有進步的了;向前看,要有奮斗的目標,堅定信念,不會迷茫,讓人生多一點精彩,少一絲遺憾,修煉出予自己而言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2
“懷念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不是了解他的生平,而是讀他的作品。因為每一部認真鑄就的作品,都飽含著作者最真實、最深刻的思想精粹。”偶然間獲得一本新書,楊絳先生的《走在人生邊上》,朋友笑話我,現(xiàn)在讀這本書有點早了,而立之年應該是奮斗、創(chuàng)業(yè),關乎生老病死的問題,那是以后的問題。我笑了笑,沒說話,其實內(nèi)心只是想知道遲暮之年的哲人們他們對人生持怎樣的態(tài)度。
讀完這本書,才對楊絳先生有了一點點了解。楊先生沒有老年人那種老成持重的垂暮之感,反而文字間充滿了俏皮活潑,若是不知道底細,還真以為是個年輕人。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我最佩服的是楊先生臨到人生最后,也不放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百歲老人該是經(jīng)歷了人世許多滄桑,尤其還自嘲為“晚清遺老”的她更是經(jīng)歷了最動蕩的歲月,受到世人的尊敬被稱為“先生”,也受過苦難而到處躲避。按照慣例,德高望重、韜光養(yǎng)晦也沒誰敢有微詞,可楊先生是“先生”名士,自不如此,而是好奇地向后看看,自問自答地探索人生的價值。
“天地生人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楊絳先生回頭去看,思索、洞悉“天地生人”的目的——當為萬物之靈。人生實苦,靈性良心往往迷蒙在煙雨云霧里,為世事操心。老天何苦為難我們?楊絳先生給了我們一個最重要的理由:“人之善惡雜糅,就若頑鐵一般。所以修身謂之人的根本要求!睂殑︿h從磨礪出,唯有不停錘煉,才能達到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和收獲。人世的苦難正是起著如此這般的作用,人生大苦,大概便是這緣由吧。
“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美。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人生像是一場修行或者說修煉,在紅塵中煉本事,修心,磨礪出自己的信仰。人經(jīng)過順人情又合理的鍛煉,最終超脫“小我”;蛟S不如“堯舜”之德,卻必定或多或少留下成績。尤其在歲月的婆娑下,卻是老而彌堅。到老了,鍛煉了一輩子,能留下些成果,也算是不虛此生。這也是楊絳先生文章最后的自語。
讀罷《走到人生邊上》,完全看不到一點“夕陽西下”的哀嘆,也看不到一份“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躁動。有的只是平平靜靜的思索,喃喃自語,回頭看看過往,說說一生的價值。我們年輕人站在人生的這頭,楊絳先生站在人生的那頭,看著她,看到是她一路上的淡定和從容,到了邊上,最觸動人心的還是那句“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無關系”。讀其書,知其人,用閱讀這種最平等的方式緬懷楊絳先生,是我最大的尊敬和懷念。感謝一次偶遇,讓我對人生多了一點思考。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相關文章:
《寫在人生邊上》讀后感11-29
[精選]《人生》讀后感07-04
【精選】《人生》讀后感07-07
人生讀后感02-04
《人生》讀后感02-01
《人生》讀后感【推薦】06-26
人生讀后感[精華]07-04
[精]《人生》讀后感07-05
(推薦)《人生》讀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