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推薦度:
-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推薦度:
- 智慧人生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熱門]《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1
何謂幸福,因人而異。有人認為有車、有房、有錢、有權(quán)就是幸福;有人認為無憂無慮、無病、無災、無牽無掛,就是幸福。如果沒房、沒車、沒錢,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是問題,那還幸福嗎?德國作家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一書給出了答案,簡而言之幸福就是擁有愉快的心境。能夠始終保持愉快,那么無論他是年富力強還是垂垂老矣,腰板直挺還是彎腰駝背,家財萬貫還是一貧如洗,我們都可以說他是幸福的。
《人生的智慧》書中說獲得幸福的首要決定性因素是個體本身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zhì),比如高貴的品格、出色的智力、樂觀的性格、愉快的心境和健康的體魄,這些是我們幸福生活的首要保證。因此,我們應當保持和提升這些品質(zhì),而不是一門心思地占有身外的財物,追求虛無的榮譽。愉快的心境是無與倫比的財富,是各種追求的首位,對愉快的心情貢獻最小的是財富,貢獻最大的是健康。幸福中的十分之九都來源于健康,只要保持健康,一切都會變成快樂的源泉。為了金錢、升職、學業(yè)、榮譽,甚至其他歡娛而付出健康的代價是最大的愚蠢。但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卻不意味著心情一定愉悅,整日與貧困斗爭、升遷無望、學無所成被郁悶和沮喪心情困擾,他也不會幸福。
幸福的兩大敵人是痛苦和無聊。幸福的人遠離了上述其中一個敵人,就會走近另外一個敵人,反之亦然。兩者之間是對立的,一個是外在的、客觀的,另一個是內(nèi)在的、主觀的。外在的客觀就是窮困窘迫造成的痛苦,內(nèi)在的主觀的就是豐衣足食帶來的無聊。內(nèi)心空虛是無聊的根源,因為無聊促使他們狂熱地尋求交際,沉溺娛樂,追求奢侈。這些行為會將許多人引入頹廢,并以痛苦告終。而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卻能夠用精神的力量把沉悶無聊的環(huán)境變得熱鬧非凡,不會給無聊留下存活的空間。
新陳代謝、運動、感知是快樂的源泉,任何快樂都是以人的活動為前提,無論是吃喝、睡覺,還是散步、打球、騎馬、學習、畫畫、閱讀等活動。其中,感知能力越好,享受到的快樂就越大。內(nèi)心是幸福的主要來源,幸福就是發(fā)揮我們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以達到所期望的`結(jié)果。自然界賦予人類力量,就是為了讓人類能夠與周圍的貧苦作斗爭。一旦停止,沒有發(fā)揮余地的力量就會成為人的負擔,必須把多余的力量釋放出去,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人就會陷入人生的另外一種痛苦——無聊中去。
如何獲得幸福?依靠別人非常有限,只能是通過個人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做得越好,越能從自身獲得更多的樂趣,當然就越幸福?傊^上幸福舒心的日子,健康最重要,其次是維持生計的手段,也就是不需要過于勞累就能獲取的收入。對自身的幸福來說,名譽起到的作用是完全相反的。不要太過于看重別人的看法,各式各樣的榮譽,都是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之上的,純屬虛榮。自己意識里面,本身擁有的東西才是首要的。與注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相比,正確評估自身價值更能讓我們獲得幸福。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2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內(nèi)容包括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書中的理論潛移默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思想。
最初了解《論語》是在語文課本里,老師說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這是孔子告訴我們的。于是,我知道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初中的《論語六則》,教會了我學習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后來,我做了老師,也教育學生要善于向別人學習。
我曾在網(wǎng)上認識一個網(wǎng)名叫不平的少年,他在上大學后因為出身遭到部分同學排擠,一度變得自卑。通過聊天,他向我求助。我把“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這句話發(fā)給了他,告訴他要堅守本心,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從此以后他變了,不再糾結(jié)有人不喜歡自己,結(jié)交了很多新朋友,又變回自信陽光的狀態(tài)。
《論語》就是這樣一本能引人向上、給人正能量的書。它的觀點豁達、睿智、理性、通透,教會我們?nèi)绾涡奚硖幨馈?/p>
《論語》的人生智慧不只如此,還表現(xiàn)在求學、治國、齊家等多個方面,是一部人生哲學的百科全書。多讀《論語》,一定會身心受益,收獲滿滿。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3
花了一天的時間,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F(xiàn)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fā)出敬佩的感受。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chǎn)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chǎn)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夠多發(fā)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愿去欣賞藝術(shù)、美術(shù)、雕塑之類的內(nèi)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nèi)涵也最豐富的藝術(shù)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后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xiàn)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zhì)確實肯定的。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zhuǎn)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權(quán)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于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shù)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lǐng)先于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贊揚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會被遺忘。因為天才就是引領(lǐng)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4
也許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都不得不承認幸福是每個人一生的追求,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將來的幸福你努力著,即使現(xiàn)在迷茫、困惑但從未停止自己的腳步,為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為了使自己的人生幸福,不斷地努力爭取著。但幸福是并不是爭取便可得到的,幸福是相對的。
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悲觀主義哲學家,讀了他的這本書我感悟很深,人生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解,但誰也不能評價對與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一把秤,在稱量屬于自己的幸福。但《人生的智慧》告訴我更多的是自己快樂的方法或者說是避免悲傷的途徑吧,因為只有經(jīng)歷過悲傷之后才會理解到幸福,才會更加珍惜自己現(xiàn)在所擁有的幸福。
書中最讓我感觸的是書中“我們不應該對別人期望過多,或是一般的不對外在的世界寄予太多的厚望。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助益是有限的,到最后每個人都需要獨立自持,重要的是能獨立生存”。幸福是由自己掌握的是由自己爭取來的,每個人只有經(jīng)歷過播種的辛勞之后才會更加體會到收獲時的喜悅。世界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即使有他一定會落到你的頭上嗎?幸福是長了翅膀的他會飛到不同的人生身上,即使你夠幸運他恰好停在你身上,但她還是會飛走的,只有自己努力爭取到道德幸福才是真正屬于自己,才會永遠的,外界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就像童話與現(xiàn)實的相撞,外界的幸福是那么的蒼白無力。在追逐幸福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學會獨立,獨立的做每一件事因為最后每個人都要獨立自持,重要的是獨立生存。
叔本華告訴我人生的幸福最主要的.是人的自身,比如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zhì)、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fā)展。對于追逐自己的幸福,第一件事我認為就是應該不斷的發(fā)展自己,不斷塑造自己更高的情操。每個人都在朝自己期望的目標發(fā)展著,因為我們都認為那樣的自己會更加的幸福。幸福簡單而又復雜關(guān)鍵是看自己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相信只要堅持都會贏得屬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這本書有些枯燥因為它屬于哲學的范疇但是一本很值的看的書,書中寫了很多經(jīng)典的道理,其中我認為較有用的“一、要成為社會有用的一份子,人們就得做到兩件事:第一,每個人不管在何處都該做的事;第二,每個人出于自己之特殊為之而該去做的事。不管青春如何欺騙我們,最高尚,最有變化,最能持久的快樂得自心靈的快樂。跟人相處要想取得優(yōu)勢,唯一的方法是讓對方看到我們不依賴他,等等很多的道理。
人生就是在苦與樂之間的交替,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努力下使自己生活的更加快樂,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定義,堅持自己的幸福,就像但丁說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自己的幸福就在自己的手中是靠自己爭取的。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5
“成功,是我們每個人所希冀的。無論我們處于社會的哪個階層,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我們都希望能夠超越自身所處的層次,實現(xiàn)我們的理想,過上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但是,在我們身邊,大多數(shù)人卻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歸于失敗,以致于訂立的目標總是那么遙不可及,在屢遭挫敗之后,漸漸失去了繼續(xù)拼搏的勇氣,最終在默默無聞中度過了自己平凡的一生。其實,大多人之所以總是不能擺脫失敗的困境,總感覺找不到通向成功的道路,并不在于自己的能力有欠缺,而在于缺乏正確的方法來指引!边@段話是此書前言中最精彩的一段話,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后,的確有和作者同樣的感悟。
于是我總結(jié)出了以下六條:
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
常言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保總人都有缺點,每個人都有短處,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并不是由他的長處所決定,而是像“木桶原理”一樣取決于他的短處。既然,短處限制著能力的提升,那么我們就應該時刻的審視自己,尋找自己的短處。當然,想要完全的找出自身的缺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人總是有側(cè)影之心,會把自己高估。要是自己一個人慢慢地尋找,可能許多缺點都不會被發(fā)現(xiàn);所以,要想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與別人相比較是一種最簡便、有效的途徑。每當我們失意反躬自問“我在這一點上與他人到底有何不同”時,就很容易的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哪,應該做出何等的改變;當一個人清楚自己的這些缺點并在目標的征途中時刻改進,那么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尋找自信心。
信心是心靈最有力的觸媒。當信心結(jié)合了思想時,潛意識即接受其悸動,將之轉(zhuǎn)化為精神上的對等力量,并且如同禱告一般,揉入了浩瀚無盡的大智之中。信心是永恒的“萬靈丹”它能賦予思考、生命、力量和行動,是所有“奇跡”的根底,也是所有科學法則分析不來的玄妙神跡的發(fā)源地。那么,如何使自己擁有自信心呢?接下來就例舉幾種建立自信心的好方法。在心中描繪一幅希望自己達成的成功藍圖,然后不斷地強化這種印象,使它不致隨著歲月流逝而消退模糊。此外,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切勿設(shè)想失敗,也不可懷疑此藍圖實現(xiàn)的可能性。第二種,當你心中出現(xiàn)懷疑自身力量的消極想法時,要驅(qū)逐這種想法,必須設(shè)法發(fā)掘積極的想法,并將它具體說出。第三種,不要受他人的威信影響,而試圖效仿他人。須知唯有自己方能真正擁有自己,任何人都不可能成為另一個自己,每天重復說十次這句強而有力的話:“誰也無法抵擋我成功!币陨蠋追N方法可能已經(jīng)有人嘗試過,且獲得相當?shù)某尚В銥槭裁床辉囋,相信你也會從中確立對自己的信心,并開始萌生一股新的.力量。
漠視挫折與失敗。
成功與失敗是事物發(fā)展的兩個輪子,“失敗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導”,這句話可以說人人皆知。但實際生活中,只有自信主動、心態(tài)積極、堅持開發(fā)自己潛能的人才能真正領(lǐng)會它的含義。挫折與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挫折失敗而失望,放棄追求。相反,如果你能在遭受挫折時不怨天尤人,不自甘墮落,而是以堅定的、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艱苦,審視自己所受的挫折甚至失敗,你就會不斷戰(zhàn)勝失敗,取得成功。
挫折和失敗本身是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有所進取,求變創(chuàng)新和參與競爭的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組成部分。只有你進取,就必然會有失誤;只要你還活著,就絕不是徹底失!失敗有什么可怕呢?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在這個天平上,失敗總是傾斜倒向害怕失敗的人。強者與弱者,如果是從實力上對照比較,那么弱者還有可能揚長避短,巧用心計,戰(zhàn)勝強者;如果是從心理態(tài)度上區(qū)別較量,缺乏自信,害怕失敗的弱者必然失敗,有時甚至會被某種假象錯覺所嚇倒。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6
遇到一本好書時忍不住快些讀下去,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讀完,三萬多字讀了大半個月,作為極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他的書讀起來并不輕松,他孤獨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獨地活著。但此時此刻,在這個人的身邊,某樣東西告訴我們:他為此孤獨獲得了補償。那種要了解永恒的熱切渴望,伴隨著這個人的一生;而這種渴望,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只是在死神臨近之時,才罕有地、像夢一樣地瞬間在腦海掠過。他終其一生對造作都深惡痛絕,始終忠實于自己。他孑然一身、受盡別人的誤解。因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幫助,這個有著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負的羈絆。他對此偉大的饋贈心存感激。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對得起所獲得的這一饋贈。為了肩負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棄了所有其他人都會開心享受的樂趣。他現(xiàn)在頭上的月桂花環(huán)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黃昏之時,才終于戴到了他的頭上。盡管如此,他對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卻是懷著鐵一樣的信念。在那漫長的、不公正的`默默無聞之中,他從不曾偏離其崇高的孤獨路徑半步。在自己選定的事業(yè)中,他真可稱得上恒兀兀以窮年。
在后面附錄其實很容易能夠找到他的想法源頭,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對幸福苦苦追求,而又無法滿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因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們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而苦難才是真實的。因此,現(xiàn)在我們努力爭取的只是一種無痛苦和不受煩擾的狀態(tài),而不是快感逸樂,這至少對于具有理性的人來說是這樣。在青春歲月,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huán)境、狀況,我們都會對其感到不滿,那是因為我們剛剛才開始認識到人生的空虛與可憐——在此之前,我們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樣子——但我們卻把無處不在的人生的空虛與可憐歸咎于我們的環(huán)境、狀況。整個一生顯得如此短暫,令人無法想象。當一個人老了以后,那走過的漫長歲月,還有自己的風燭殘年,有時候在某一瞬間,竟然會變得近乎疑幻不真了!罢l要是像我那樣孤獨地過了一輩子,自然更懂得那種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他孤獨又自負,敏感又堅強。他是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他家產(chǎn)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成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huán)!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7
一個小時左右翻完了,不是這本書不好,是我覺得現(xiàn)在的自己還無法參透其中的道理,所以更多地看起來像是在讀心靈雞湯。很多事,我更喜歡在我有了更多的閱歷和經(jīng)歷后再回過頭來看。
自己深有感悟的一部分:
、佻F(xiàn)在的我,不想也無法定義什么是幸福,即便我曾經(jīng)用它寫過文章。我想等到以后每當我想起它的時候,再問問自己對于當初的感受是否有了改變。
、谌绻腥诉要探尋其中的原因,就會發(fā)現(xiàn),人們真正能夠理解和喜歡的,終究是那些與自己的本質(zhì)契合的東西。
、畚覀兯茏龅闹挥斜M量發(fā)揮自己的本性能起的作用,遵循心之所向,努力尋求本性能夠接納的完滿,避開本性排斥的事物。
、芤坏┯谐錾娜嘶蛭锍霈F(xiàn),不論是屬于哪方面的出色,無數(shù)庸人就會聯(lián)合抵制。甚至那些已經(jīng)有了一些名氣的.人也不能接受其他人獲得名聲,因為別人的優(yōu)秀會掩蓋住他們的榮耀。
對于這一段,用北野武的話來解釋就是我“能夠為別的藝人的成功感到高興,也是因為我不用再擔心被別的藝人吃掉了”,即是我們所說的,你會被別人嫉妒是因為你還不夠優(yōu)秀,當你的優(yōu)秀能夠把別人甩出很遠,使得他們再也趕不上的時候,他們就會由嫉妒轉(zhuǎn)為稱贊。
、萑诵杂幸粋很特別的弱點,那就是人們都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很重視。
有時候走在路上我都會適當放慢腳步,感受著周圍一切人和事的急速穿過,那一刻我就明白,人來人往,山山海海,全部都是自己人生的過客,每個人的生活重心就僅是自己而已。所以當有朋友跟我聊起ta覺得很丟臉的事時,我都會問ta,如果是你看到同樣的事發(fā)生在別人身上,是不是最多也就笑笑或者跟別人說幾句,轉(zhuǎn)過身就忘了。ta說是,所以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在別人眼里也是如此。既然這樣,又何必去在意別人怎么說怎么想,大千世界無非是你笑笑我,我又笑笑你罷了。人生智慧,什么是人生智慧?按照我的理解就是,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萬事萬物看淡一些,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自己身上,出能精神富足,入則有所成就。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8
我們的生命需要感悟來充盈,才會變得滋潤和充滿生機。而這些智慧的養(yǎng)料就來自于我們所經(jīng)歷的每件事情。或讀過的每個故事之中。《一樣的智慧不一樣的人生》一書,收藏了許多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小故事。每個故事后,都有作者的悟語,讓我們從故事背后,看到故事中所蘊涵的哲理,以及故事給我們所帶來的啟迪或警示。
正如書中所寫道的故事:說的是從前,有一位大將軍,與敵國作戰(zhàn),由于種種原因,總是打敗仗。在又一次被敵人打敗后,他急奏統(tǒng)帥,一方面報告情況,一方面尋求對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折上有一句話是“臣屢戰(zhàn)屢敗”。統(tǒng)帥看到這個奏折,覺得不妥,于是那起筆來,將奏折上的這句話改為“臣屢敗屢戰(zhàn)”,原字未改,僅僅是兩個字順序的改變,頓時將原本敗本之將的狼狽變?yōu)橛⑿鄣陌僬鄄粨稀?/p>
生活中常常也會因為字句上的微小變化而改變。很多時候,一句話僅僅是一字之差或幾字之差,或是換個說法,結(jié)果就會是另一番景象。就像我們對小朋友講話,意思相同,往往多加上個語氣詞,或是變成問句,“快點吃,好嗎”就遠比“吃快點”就讓孩子們?nèi)菀捉邮堋?有一位老和尚,他身邊有一幫虔誠的弟子。有一天,他囑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弟子們匆匆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但見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磥恚瑹o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沒有什么收獲。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唯獨有一個小和尚卻能與師父坦然相對。師父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父說:“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書上唯一的蘋果摘下來了。”后來,這個小和尚成了師父的`衣缽傳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慧還要在河邊做一件事情。這樣的人才可以得到額外的收獲。
讀了這本書,讓我對人生的軌跡有了一個改觀:人們往往覺得安分守己就是最好的契機,但命運之神卻往往喜歡同人們開玩笑,同一個蘋果,落到了不同人的頭上,就注定會有不同的定義,除了牛頓,誰會去為了一個小小的蘋果大費周章?然而他卻因為一個蘋果改變了一個世紀。每一個人都擁有與身俱來的智慧,但卻不是每個人都將它發(fā)揮極致,如果每個人都是有心之人,都會將細微之事放大數(shù)倍那么我們各個都會是生命的主人!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9
最近再次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受益匪淺。這本書有點心靈雞湯的味道,但依舊不影響到它的經(jīng)典。它所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財富、名聲等。許多生活中的困惑,經(jīng)叔本華深刻而透徹的討論之后變得清晰簡明。
近一年來對原先感興趣的事提不起興趣,對生活不再積極樂觀。對工作也失去熱情。不斷從外界找原因,卻忘記從內(nèi)部探尋。而今天看到叔本華所寫,才恍然大悟。他寫道:我們從我們自己那里汲取的快樂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級的、最多樣的、最持久的快樂是那些思想上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時候是最快樂、幸福的?戀愛時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紅柿,一邊欣賞美麗的晚霞。在泰國時和朋友們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無忌憚的高聲唱歌嬉笑。元旦聯(lián)歡會時和學生們一起跳舞、游戲。大學時,周末在圖書館閱讀的一個下午。高一時,在課堂上心無旁騖的聽課。還有安靜的夜晚寫出一篇好文章的時候。
他人會帶給我快樂,但并不穩(wěn)定,也不容易達成,需要天時、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樂卻相反,不需要別人的配合,獨自一人就可以實現(xiàn)。無論你是有錢還是沒錢,是身處要職還是處于底層,只要你打開書,靜下心來去讀,就能有所收獲。
他還寫道:人類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實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內(nèi)在的構(gòu)成,他心靈的構(gòu)造。因為這是個人感覺、欲望和想法引發(fā)的內(nèi)心的滿意或不滿的直接源頭;從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環(huán)境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媒介或者是一種間接的影響。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讀后感·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我總認為是環(huán)境的改變導致現(xiàn)在的倦怠狀態(tài)。但仔細分析下來卻不是這樣的。大概是因為當初所設(shè)下的目標大部分達成了,下一個人生階段又尚未來到。長遠目標過于遙遠,近期目標沒有設(shè)立!度松闹腔邸肥怯忠槐究吹脧U寢忘食的書。作者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書中,作者以優(yōu)雅的文體和格言式的筆觸闡述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華在晚年的成名作。這本書涉及健康、財富、名聲、榮譽、待人接物等與我們世俗生活至為接近的事情,語言很通俗,但卻有其難以抗拒的魅力,讓人心悅誠服地將自己的思想跟著作者走。同時本書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闡述了幸福論。
本書開篇即將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分為三類: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顯示的樣子。那么何為幸福呢?叔本華的解釋是,人的內(nèi)心快樂抑或內(nèi)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產(chǎn)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對于幸福只能發(fā)揮間接作用。楊絳先生說過,人最可貴的是人自身。人生說短也短,說長也挺長,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實取決于人的內(nèi)心是否強大。然而,現(xiàn)實又是怎樣的呢?叔本華對現(xiàn)實進行了剖析: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只是考慮運氣、考慮擁有的財產(chǎn),或者考慮我們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墒俏覀?nèi)绻軌騼?nèi)在豐富,或許對運氣就不會有過多的要求,也不會在對比中產(chǎn)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說大眾,不分貴賤,都總是承認:眾生能夠得到的最大幸運,只有自身的個性。所以,人的內(nèi)在擁有,對于人的幸福才是最關(guān)鍵的。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真正悟到這一點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鳩魯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三類: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類如食品、衣物,最后一類如奢侈、排場等。然而,讓人產(chǎn)生不愉快的或許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還有一點,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們之所以感到不滿,是在于我們不斷試圖提高我們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沒有錯,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嗎?適當?shù)慕o欲望做減法,珍惜當下?lián)碛械囊磺谢蛟S并非壞事。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有句話,擾亂人們的不是客觀事情,而是人們對客觀事情的見解。眼前的事物無論好壞,都是一種客觀存在,人對它的認識多半取決于自己的主觀看法。相比糾結(jié)于各種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導致不快樂,能夠擁有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體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財富,也是幸福生活的關(guān)鍵。
然而,生活在現(xiàn)實中,人們不可避免的想要爭取名聲或名譽。叔本華認為,名聲和名譽是一對孿生兄弟。名譽是可朽的,但名聲是不朽的。名譽尾隨別人對我們的了解,而不會超越此界線。但名聲卻與此相反,它走在別人對我們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譽也帶到了名聲抵達之處。每個人都能獲得名譽,但只有少數(shù)人能獲得名聲。因為名聲的獲得只能通過做出行動業(yè)績或創(chuàng)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動業(yè)績需要一顆偉大的心,而創(chuàng)作巨著需要擁有非凡的頭腦。行動業(yè)績會通過記憶傳達給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來的樣子留傳下來。作品的形成不依賴機會,它們只靠創(chuàng)作者本人。只要作品還存在,它就以原來的樣子而存在。然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歷經(jīng)數(shù)世之后才被人欣賞、開始流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時間能帶給我們?yōu)閿?shù)不多的真正具備能力的評判員。當然,書中也提到,現(xiàn)實中不排除虛假的、名不副實的名聲。
關(guān)于獨處、思想和孤獨,書中寫道,一個人逃避、忍受或喜歡獨處是和這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成比例的。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人才會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受到自己的豐富思想。進一步而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促使人們投身于社會交往的,是他們欠缺忍受孤獨的能力。因為通過與同一類人的接觸,他們才能獲得最強烈的刺激。在這種意義上,叔本華把平庸之輩比喻為俄羅斯獸角樂器,而把有豐富思想頭腦的人比作鋼琴。每只獸角樂器只能發(fā)出一個單音,把所需的獸角恰當?shù)販愒谝黄鸩拍艽底嘁魳。而鋼琴本身就是一個小型樂隊,更適合獨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別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為主音存在。如果一個人自身既偉大又豐富,那么這個人就能享受到在這一貧乏的世上所能尋覓得到的最快活的狀態(tài)。
書中露骨的寫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會輕易表達出來的人性的弱點。如,書中引用歌德的話,優(yōu)秀人物很少被人發(fā)現(xiàn),他們能夠獲得人們的承認和賞識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們給別人榮譽的同時,也就降低了我們自己。因而叔本華總結(jié)為,人們除了智力的不足,還有一種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譽會得到人們公正的評判,它也不會受到嫉妒的攻擊,但獲得名聲只能經(jīng)過與嫉妒的一番惡斗,并且,月桂花環(huán)是由那些絕非公正的裁判員所組成的裁判庭頒發(fā)授予的。如此觀點看似悲觀,但經(jīng)受過生活、人性考驗的人或許會有共鳴。所以,對此部分的理解見仁見智吧。
對于現(xiàn)在和將來,叔本華認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點就是在關(guān)注現(xiàn)在和計劃將來這兩者之間達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永遠不要忘記:現(xiàn)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相比之下,將來的發(fā)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shè)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偟膩碚f,不管將來還是過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離相隔遠了,物體在人的視覺里就縮小了,但卻在頭腦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現(xiàn)時才是真正的和現(xiàn)實的。不要由于在過去我們的希望落空現(xiàn)在就變得憂郁寡歡,或者為了將來操心傷身以致敗壞現(xiàn)時。由于懊惱過去和操勞將來而拒絕美好的現(xiàn)在時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書不長,但字字璣珠。不知不覺又到深夜,更多體會,還是拿書慢慢領(lǐng)悟吧…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10
文章《人生智慧管理》內(nèi)容豐富,全方位闡述了如何對待人生、怎樣渡過人生的智慧,讀后受益匪淺。要想有一個充實而美好的人生,重要的是要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那么我們該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呢?首先我們要認真學習,把握自我。要想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我們就得用文化知識來充實自己,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識,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惡,懂得美丑,才能把握正確的自我。第二,我們要做到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其實,禮貌也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道德的重要標志。要想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必須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在與他人相處中,禮讓在先,相互理解,做事不要斤斤計較。第三,為人要誠實守信,做事勤奮節(jié)儉,無論是在學習當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心須養(yǎng)成勤奮好學,積極進取,誠實守信,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第四,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在生活或?qū)W習當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我們不要急躁行事,而是要虛心向人請教,做出了成績我們不要過于驕傲,而是要更謙虛地向別人學習。只有這樣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才會真正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人生的道路既短暫又漫長,既有歡樂幸福又有溝溝坎坎,面對我們的人生,應做到‘四知四自’,即知彼已、知榮辱、知得失、知進退;堅持自省自明、自嚴自律,努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越軌跡。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11
自我反省就像是長胖一樣,我終究要直面的。
首先,我想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是空的。骨子里缺少驕傲,脆弱又虛榮,眼淚會不請自來,嫉妒會如影隨形。另外,最難過的是,風一吹就站不穩(wěn),所以我常常撿他人的想法放在自己身體里,今天撿你的,明天撿他的。
有時候耍小脾氣,干脆就讓身體空著。我就會像氣球一樣飛起來,飛得高高的。眾人卻抬頭仰望:“哇,你好棒!蔽遗d高采烈地享受這份褒獎,然后得意忘形的飄向遠方,竟忘了目標。
不可否認眾人有意無意的夸獎增強了我生活的勇氣,正如我在受到別人輕視、不敬、怠慢時,會難過、傷心,會有深刻的創(chuàng)痛一樣。眾人的夸獎向我允諾:眾人會聯(lián)合力量給予我保護和幫助,憑借這股比自身力量強大得多的防護墻,我就可以對抗生活中的災禍和困頓。我,才有了底氣。
但叔本華說,這是虛無的!熬退闶菑娪辛Φ氖直,如果甩出的是一件很輕的物體,那也無法給予這輕物足夠的力量讓它飛得很遠,并且有力地擊中目標。這輕物很快就會墜落地面,因為這輕物本身沒有物質(zhì)性的實體以接收外力。”
于是我想,如果有朝一日,那些花花綠綠的語言大廈,還有逝去的時髦留下的漂亮空殼,當他人望向我內(nèi)在的時候竟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空架子——這會淪為怎樣的笑柄啊。這不是我想要的。
我繼續(xù)讀他的書,他諄諄教誨——
1、“偉大的心和偉大的頭腦所具備的價值和幸福全在于它們的自身!薄也荒芸克硕,應該反觀內(nèi)心。
2、“每個人的世界到底是貧瘠的.、淺薄的和膚淺的,抑或豐富多彩、趣兒味盎然和充滿意義的——這視各人頭腦而定。”——喂養(yǎng)自己的不能只是虛榮這種食物。
3、“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并且能從生活經(jīng)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我就必須勤于反省,經(jīng);仡欁鲞^的事情和曾經(jīng)有過的感覺和體驗!薄@是很好的建議。
4、“一個人是否具備價值只能取決于這個人在別人眼中所呈現(xiàn)的樣子,那這樣的生存將是悲慘的。”——做自己的主。
5、“每一個人首先是并且實際上確實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自己的幸福,其重要性百倍于他人對自己隨心所欲的看法!薄约汉苤匾。
......
最后,我想要告訴大家,今天我有了自己。骨子里面裝什么,心里裝什么,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漸漸有了一分明白,如腳踏實地般安穩(wěn)。
那么,你是誰?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12
《人生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體的功能性書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領(lǐng)悟的詩詞,用具有代表性的鋼筆書法形式體現(xiàn)出來,選擇的詩詞文筆流暢、箴言、贈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時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書美觀大方、自然簡潔、平正流暢,適合臨摹學習,在學習人生智慧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書寫能力。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理想不是空談,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遷就事實,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終究會消磨了當初的壯志,向生活低頭妥協(xié)”。
讓我感慨良多,許多人,表面看來,都是在無成績的狀況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無所事事地等待。當過了若干時間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績,等待的人還在等待。如果你看準了一件事,應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膽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該不該開始,那是猶豫。膽小者需要勇氣,猶豫者需要知識與擔當。人們在最安逸的時候,往往就正是開始不快樂的時候。忙里偷閑,你會快樂;如果你知道自己永遠無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該做什么事,你就會覺得生活黯然無光。勇于接受考驗的人可以隨時得到工作的機會,也可以隨時接受新的`知識,鍛煉新的技能,增加應付環(huán)境的能力。
他的人生必然鮮明活躍而充實,不會有時間去抱怨人生乏味。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猶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時機成熟卻是堅定。
當你能做時,該勇往直前地去做:當你不能做時,你必須以靜待動地等一等。盲目的亂闖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機會。我們要追求更高更遠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現(xiàn)在,沒有未來。好高騖遠的人永遠兩手空空。能有顯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還是做一個誠誠實實的人。
腳踏實地的工作,用誠意和愛心去待人,無愧于心地過此一生,也就是顯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輝。我們不可能隨時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因此只有盡量喜歡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厭煩減除之后,工作也會顯得較為輕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勞和努力,忍耐和等待,當這一段險阻克服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對自己建立起進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對人生積極的信念。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13
讀后我們不得不思考:作為哲學家的叔本華為什么孤獨。
除了叔本華,康德、賈科莫·萊帕爾德(Giacomo Leopardi,1798-1836,意大利著名詩人、哲學家)、音樂家貝多芬等,他們的一生也是孤獨的。而這一類孤獨的人擁有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廣的精神世界。
“要么孤獨,要么庸俗”是叔本華流傳于世的名句。
作為哲學家的叔本華因何而孤獨?
“孤獨”一詞的意思,在這里是少與人有親密的關(guān)系,包括原生家庭里的親密關(guān)系以及成年后新組建家庭的親密關(guān)系,以及親密的友誼!肮陋殹币惨馕吨h離人群,離群索居。他孤獨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智商太高、博愛、不懂人情世故、談憂不談喜。以下我將分別說明。
一、智商太高
A.惹人妒忌惹人厭。
B.過于理性,沒有人情味。
極少有人愿意承認比別人低人一等,因為這意味著自我價值的貶低,不符合人性。世界上也少有像劉皇叔一樣,能容得下智慧謀略高于自己的諸葛亮,以及俠義善戰(zhàn)高于自己的關(guān)羽張飛。有太多的過人之處的人,不容易被身邊的人所喜愛,這容易讓他們遠離人群。
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都有天賦異稟的達芬奇設(shè)想出超越自己時代500年的直升機,據(jù)說他或他的弟子還藏起了好些發(fā)明的設(shè)計手稿,是怕當時的社會無法接受這些極其超前的設(shè)計理念而毀滅手稿。
叔本華對大自然、世事、人生的深度見解,來自于他的天才理解力與洞察力,以及他的博學和親身經(jīng)歷。叔本華掌握了拉丁語、德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希臘語和意大利語7種語言。他在哥廷根大學的頭兩年里,學習了物理學、礦物學、自然歷史、植物學,也旁聽了生理學、天文學、人種學、氣象學和法學的講課,他的聽課筆記寫滿了他的肯定、否定與疑問。
達芬奇、牛頓、叔本華、愛因斯坦,都是智商極高的人。而好運的是愛因斯坦活在了有諾貝爾獎的更好的年代,得到了眾人的喜愛。
有才、有能、有賢者必招人妒——《左傳》: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破解: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智商高的人過于理性,腦洞特大,談論的話題常常非常抽象,與人們的生活實際無太大聯(lián)系。于是和普通人常常聊不到一塊去。而且過多趨于理性的解釋已經(jīng)擠壓了情緒存在的空間,比較難與一般人建立情緒連接,情感連接度低。
在一般人眼里,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就掉下來了,當時誰會想為什么它會掉下來,又關(guān)整個太陽系什么事,還有怎么會有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引力呢?理論的發(fā)現(xiàn)通常都以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和超高的智商做前提。愛因斯坦說:“邏輯把你從A帶到B,而想象力會把你帶到任何地方。(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科學家如此,哲學家也如此,他們的天賦異稟使他們?nèi)菀自谘劢、思維和遠見上遠離占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群。
智商高的人容易傾向于從理性角度解釋任何事情,解析、分析研究再歸納。別人眼里看到的一個是金發(fā)碧眼大美女,并因此引起愉悅的情緒,而智商高的人看來可能就是——這屬于尼安德特人或克羅馬農(nóng)人的后代,女性,她身上可能還有因數(shù)次的歐洲大遷徙而含有希臘人、羅馬人、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甚至某些亞洲人的基因;與亞洲人種相比,她平均體溫更高,腸胃更容易適應乳糖,鼻梁更高以適應更寒冷的氣候……美感和它引起的愉悅——已被解析得蕩然無存了,更別說因為共同的愉悅情緒而與他人產(chǎn)生共鳴和連接了。
二、博愛
哲學與愛是不可分割的兩個話題。叔本華的這一本哲學著作,包含了哲學語境下的社會學、心理學、道德倫理學,具有嚴謹?shù)耐评磉壿嫞灿刑幨碌膶嵱弥髁x,是一本既出世又入世的書。盡管因為他個人成長和經(jīng)歷的限制(比如因他與母親的關(guān)系而對女性進行貶低)、以及隨著科技發(fā)展和時代進步(關(guān)于壽命一段的觀點,與《未來簡史》中的人類將來壽命將達150歲的愿景和及由此引起的社會關(guān)系改變的設(shè)想有所沖突),書中的某些觀點在今天看來有些偏頗,但哲學家看透了事物發(fā)展的道理,明白對人類整體的愛才是最崇高的,因而使他對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愛被攤薄了。叔本華在法蘭克福生活期間,在他經(jīng)常去的英國餐廳用餐時會擺出一枚金幣,并陳述他為何這樣做的原因:如果餐廳里的軍官們談一些除女人、金錢、地位之外的嚴肅話題,他就將金幣捐出用于教育用途,以鼓勵人們進行更有深度的思考。通過哲學家希望寫作,能夠給這個社會帶來更多有益的影響。
另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母愛的缺乏,很可能讓叔本華無法給予一種對于個人的愛,而從實現(xiàn)更大使命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在此我就不贅述叔本華的生平及他的原生家庭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了解。叔本華從大學時就清楚意識到自己需要完成一種使命,這種使命感令他努力學習以積累寫作的素材,刻苦寫作。
三、不懂人情世故不討喜
正如在這本書中所寫的,擁有巨大精神力量或某種天才的人,通常不諳于人情世故。在世人眼中,這種人就是怪才、怪杰。這類人也正是叔本華給自己的寫照。
現(xiàn)實有很多虛偽世故,比如繁文縟節(jié),比如虛于委蛇,比如15到19世紀歐洲王公貴族戴的假發(fā)和臉上的脂粉。哲學家能穿透普通人的文化知覺與由之引起的`情緒,看透這些人情世故背后的殘酷真相,自然覺得,遵循這些人的社會屬性中的虛偽世故是多此一舉的。而在占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的眼里,這就變成了不懂人情世故。
叔本華生在富裕之家,父親是但澤非常富有的商人。叔本華沒有子承父業(yè)從商,而是從文,不需要為生計而被迫學習人情世故。
繁文縟節(jié)——用以區(qū)分、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地位和滿足他們所認為的自己應得的社會地位的虛榮。
犬儒主義哲學家弟歐根尼對來訪的亞歷山大大帝非但沒有行禮,還蠻不在乎地說:不要擋住我的陽光。無論是亞歷山大大帝本人還是旁觀的群眾都覺得,這個家伙怎么那么不知好歹呢?其實行禮就是對皇帝社會地位的承認。(實際上,弟歐根尼在不在乎自己與亞歷山大的社會地位差距并不會對這位大帝的實際影響力產(chǎn)生影響,而弟歐根尼也不在乎滿足在場者對這一社會地位差距確認的心理需求。)
虛于委蛇——別人拒絕你,又要顧及你的感受,所以說了很多好聽卻不能執(zhí)行的假大空話,而實際真相只有一個,就是拒絕你。
王公貴族的假發(fā)和脂粉——為保持高高在上者美好優(yōu)雅的形象,從心理上保持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他們避免展示因衰老得到的、與普通百姓一樣的禿頭、白發(fā)、脫發(fā)以及老人斑。這就跟一個提著十萬塊的包的女人蔑視一個提一千塊的包的女人的原理,是一樣的。
文化知覺——每個群居的人一出生就被教會并內(nèi)化了特定的社會行為準則。比如你可能覺得胖≈不美,而在唐朝的中國和現(xiàn)代的湯加,胖是很美的;又比如一個人因夸耀自己智商150而不得人喜歡,因為人們普遍被教育要謙虛低調(diào)(實際上無論是否夸耀或是否謙虛,都不會對他的智商達到150這一事實有所改變)。哲學家的思維本就與一般人有異,也常會招致一般人誤解。于是談話容易令雙方都不愉快。
基于以上,從自身修煉來說,如果遇到行為怪異、或待人接物比較笨拙、或那些言行舉止不討喜的人,我們可以首先思考一下:
1.世界是多樣性的,是不是因為我閱人太少,少見多怪?
2.是不是不符合俗成的角色設(shè)定或我的設(shè)想的人,就是不好?
3.眼前這一個人是不是在某方面相當過人?
剝離文化知覺與由此產(chǎn)生的情緒后,我們可以更理智地看待問題。
四、揭露殘酷真相,談憂不談喜
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然而殘酷真相就是生活苦比樂多。(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世界觀有可能來自于他童年時隨父母游歷歐洲而親眼目睹的人間悲苦,但未必盡然。因為意大利的賈科莫·萊帕爾德同樣生長于富貴之家,少年時未歷經(jīng)或目睹人間疾苦,卻在其思想、作品中充滿可以被視為悲觀主義的思想。因此熠林覺得哲學家有悲觀主義傾向,這不是個案。)哲學家戳破生活五彩斑斕的幻像泡泡,告訴你這個世界很殘酷,人越到老越孤獨[這在文藝復興的意大利藝術(shù)家提香的著名作品《人生三階段(The Three Stages of Man)》中已即有所體現(xiàn)];告訴你你智商120就是不如150高,等等。普通人和哲學家談話覺得有被潑涼水的感覺,哲學家對陪笑和虛話又不在行,久而久之,越來越少的人愿與哲學家聊天了。
畢竟生活已經(jīng)很不容易,又何必再常常來個冷水浴呢?不如享受一下春天的柔風媚陽,喝杯熱茶吃件蛋糕,為自己多加一點糖。(破解:中國的“偷得浮生半日閑”。另外,叔本華這本書中也建議了獲得幸福的方法之一——約束自己的欲望。畢竟這世上的一切我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連一根腳毛都帶不走,只有記憶和體驗才是我們自己的。)
“我們很少談及所擁有的,卻常將所缺的掛在嘴邊!薄D爾·叔本華。約束欲望,是令人感到幸福的方法之一。
即便如此,哲學家用他們的孤獨時光、深廣的精神和心智,以及高超智商和博大眼光,為整個人類群體帶來了精神領(lǐng)導的力量和指導,與那些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們一樣,值得他人的尊重與愛戴。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14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難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別處得到則不可能。
—尚福爾
本書中,所謂“人生的智慧”含義完全是形而下的方面;“人生的智慧”在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shù)。關(guān)于這方面的教誨在哲學上可稱為“幸福論”。因此,這本書教導人們?nèi)绾尾拍芟碛行腋5纳。而這樣的“幸福生存”,從客觀上審視,或者更確切地說,通過冷靜?b密的思考(因為這里涉及主觀的判斷),都可以定義為肯定要比非生存好。既然“幸福生存”是這樣的定義,我們就可以這樣說:我們依戀這一生存,就是因為這一生本身的緣故,而不是出于是否活著能夠與如此定義的生存相吻合,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幸福論的這種肯定答案是基于人的一個與生俱來的錯誤,很多人對很多著作已經(jīng)給予了批判,但是要完成這一類型的著作,就只能放棄更高的、屬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審視角度——而真正的哲學本來就是要引領(lǐng)人們進入這樣的審視角度。因此,書中所作的評論是從平常、實用的角度出發(fā),并且保留著與此角度相關(guān)的繆誤時,那么,這些議論就確確實實經(jīng)過了折中的處理。因此,它們的價值就只能是有條件的。其實,Eudamonologie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委婉詞。另外,這些議論還說不上完整徹底——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所討論的主題難以窮盡;另一個原因就是如果我要全面討論這個主題,那么,就只能重復別人已經(jīng)說過的'話。
卡丹奴斯的《論逆境》其目的與這本書相似,它可以作為這本書的補充。雖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辭學》中,摻進了簡短的幸福論方面的論述,但那些只是老生常談。當然,一般來說,各個時代的智者們,都說過同樣的話語,但是很多人卻在做著相反的一件事,因此,伏爾泰說過:“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是照樣愚蠢的邪惡,跟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多發(fā)現(xiàn)的并沒有兩樣!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15
讀完書看完附錄,和那么多偉大的人物一樣,我也被叔本華深深吸引。確實,就像尼采說的,叔本華是為自己而寫,文字不矯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堅定、自信。本書,讓我對哲學也產(chǎn)生了興趣。
直接行動就是在當當網(wǎng)上訂購了“尼采、柏拉圖”,和哲學搭上伙之后,反觀之前的讀物,覺得層次太過低劣,接收到的知識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個“消化腸道”,搞不清是第幾手了。當真正閱讀名著時,會發(fā)現(xiàn),很多我認為新鮮的論斷有可能是好幾個世紀之前的產(chǎn)物。在19世紀叔本華的書中,發(fā)現(xiàn)很多現(xiàn)下都非常“時髦”的觀點,如同新瓶裝舊酒,可見我的孤陋寡聞。
1、對待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的態(tài)度
很多心靈導師都告誡人們要“活在當下”,其實在19世紀叔本華便認為“現(xiàn)在“尤其珍貴。他花了很長一段論述來說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對人們的影響,并明確表示“現(xiàn)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相比之下,將來的發(fā)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shè)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現(xiàn)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惱過去和操勞將來,我們拒絕美好的現(xiàn)在時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這可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做法”。賣瘋了的暢銷書《當下的力量》無非也就是圍繞這些理念。
2、關(guān)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內(nèi)心的寧靜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因為看到某名家的這句話,我不遠千里去北京參加她的工作坊。而這里,叔本華對于人自身幸福的論述更加的的精準。他說“人的內(nèi)在擁有對于人的幸福才是最關(guān)鍵的。財富除了能滿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對于我們的真正幸福沒有多大影響!背晒托腋#芯康娜颂,說法也很多,但是這幾句話,簡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屬性,幸福無關(guān)乎他人和財富,僅僅關(guān)乎自身。這個理念,是不是也能從目前林林總總的心靈雞湯類書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關(guān)于世界的看法
大學時候某老師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簡單,世界便待你簡單“,叔本華說“同一樣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樣的境遇,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都不盡相同,處在同一樣環(huán)境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個人到底生活于何樣的世界,首先取決于這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事物對人的'影響,取決于人對事物的認知,這和心理學的情緒ABC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應該說情緒ABC理論從這個觀點中吸取了養(yǎng)分。
4、關(guān)于變化、關(guān)于夢、關(guān)于別人的看法、關(guān)于社交
“只有轉(zhuǎn)換變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內(nèi)在沖動不知不覺地受到了我們睡夢的指引,這些夢帶著預示的內(nèi)容”雖然弗洛伊德說自己沒有受到過叔本華的影響,真是這樣嗎?夢的解析,意識和性在叔本華的書中都是有論述的,而且就像這段對夢的描述一樣,都相當之精辟。
“我們可以把那些瑣碎的、每時每刻煩擾我們的小小不幸視為存心給我們做練習和鍛煉之用,這樣我們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边@種觀點是不是比“心靈雞湯”更為實用?
“如果我們真的擁有這方面的素質(zhì)和長處,那我們并不會想到故意去顯示、炫耀它—想到我們的這一份擁有,我們就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边@就是“曬幸福,分得快“的哲學原理。
“要么孤獨,要么庸俗。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熱衷程度大致上與他的精神思想價值成反比!彼元毺幨怯兴删偷闹匾蛩兀腥苏f當今中國“無大師”估計就是不夠孤獨,嵇康、阮籍、陶淵明這些真正的隱士,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流的作品。
總之,在現(xiàn)代心靈雞湯類書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內(nèi)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瘋狂轉(zhuǎn)發(fā)的“時髦論點”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學理論觀點,在本書中都可見端倪,且更為簡練、精辟,不愧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人生智慧的感悟句子04-23
感悟智慧人生優(yōu)美句子02-19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02-04
人生智慧讀后感02-14
智慧人生讀后感02-14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06-07
智慧教育平臺心得體會03-13
用智慧和愛心鑄就明天的輝煌01-09
智慧教師心得體會01-05
人生讀后感02-04